宁夏“调解仲裁+”机制为新就业者打通维权路
近日,在银川市西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里,24岁的固原小伙王某紧攥调解书的手微微发颤。入职仅4天就意外遭遇工伤,无合同、无保险,维权之路几乎被堵死。“本想给家里减负,反倒添了负担。”他声音低沉。但仲裁员多次奔走协调,最终让他的救命钱快速到位。王某的绝处逢生,正是宁夏创新构建“调解仲裁+”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织密维权网络的生动缩影。
同样在西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送餐员李某的劳动关系认定曾令家属揪心:仅凭口头约定,事故后公司推诿责任。仲裁员抽丝剥茧,依据人身依附、劳动成果归属等事实,最终依法确认劳动关系。“小案件就是大民生。”仲裁员语气坚定。面对新业态用工诉讼主体复杂、立法尚存空白等挑战,宁夏统一裁判尺度,让劳动者吃下“定心丸”。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钱!”张某在银川西夏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门口难掩激动。劳动仲裁、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让讨薪不再漫长。该中心依托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联动司法、工会、法院等多部门,将调解挺在矛盾前端。这样的“一站式”服务,如今已覆盖宁夏20个县(区、市),26个调解中心(站点)的“维权驿站”,让劳动仲裁、司法确认等环节“无缝衔接”。今年上半年,全区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69.40%,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
“原来没签合同风险这么大!”在银川某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普法宣传员刚讲完案例,企业负责人就赶紧翻出员工名册。宁夏仲裁机构联合工会、司法等部门,把普法课堂搬进企业、站点,今年已开展50余场宣讲,帮260多家企业排查用工风险,从源头拧紧预防劳动争议的阀门。
阳光调裁暖人心,多元联动解民忧。如今,宁夏用“调解仲裁+”机制,让新就业群体的维权路从“坎坷道”变成了“快车道”。(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