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综合窗口”改革 为基层减负增效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村(社区)“综合窗口”改革工作,优化服务格局,精简办事流程,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基层减负增效。
优化阵地布局,推行一窗受理。调整改造村(社区)办公阵地布局,打造“开放式”办公环境,在银川市303个社区、274个村试点开展村(社区)“综合窗口”改革,将原有的社会救助、就业指导等多个窗口整合为1个综合窗口,日常安排2名人员接待,实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业务高峰时动态增配力量,不搞集中“坐堂式”服务。有效整合党群服务阵地功能分区,平均每个村(社区)腾退空间20平方米,重点用于布设“小修小补”、理发、图书阅览等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
下沉人员力量,延伸服务触角。打破过去一人一岗、专人专岗的工作模式,以“全岗通”为目标,开展综合业务培训、经验交流讲学、专业技能比拼等300余场次。建立网格代办帮办服务机制,推动村(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入户走访,深入群众收集民意、解答民疑、回应民需,最大限度把社会救助、养老医保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阵地前移,将“坐等”办公转变为主动靠前服务。改革后,80%以上的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开展服务,入户频率从每月1至2次到随时上门走访,真正实现服务居民“零距离”。
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精准服务。建立社区服务清单体系,为社区精准服务提供指引。区、市、县组织部门、社会工作部门筛选126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蹲点调研,以点带面全面建立“三个服务”清单,推动自治区46个部门(单位)资源下沉,实现用清单指导服务、规范服务、聚力服务。完善社区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AB岗、监督评议等工作制度,让办事程序更规范、流程更优化。开展“流动办公”“流动窗口”等服务活动,将窗口服务下沉到小区院落,通过“敲门行动”精准办理养老认证、政策咨询、资料收集等服务,社区服务精准度和满意度得到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