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三个坚持”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
银川市紧扣自治区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十二项行动”和“七项工作机制”,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将全市“小百分比”急难愁盼问题竭力办到“百分之百”。
坚持“一核”引领,统筹关爱帮扶“一盘棋”。高位谋划统筹兼顾。成立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的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低保救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民政、医保等部门专项救助为支撑,妇联、残联等4类群团组织关爱帮扶为延伸,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持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协作联动强化保障。指导县(市)区分层分级分类建立特殊困难群众“一户一档”关爱帮扶台账,建成包含8类39户特殊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库,坚持“每月梳理报送,每季汇总更新”,识别多重困难标签人员188人,完善街道社区、家庭住址等基础数据,精准标注家庭医生、专业社工、助餐点位等12项民生服务资源。信息准确流程规范。探索建立“摸清底数—关爱巡访—分析研判—介入推转—救助帮扶—信息反馈”工作流程。完善“四级”台账,定期分层分级动态更新,切实做到“八个清楚”。依托民政信息平台,综合对比医保、网格治理、巡访关爱等数据,综合研判因人施策提供“物质+服务”救助帮扶。
坚持“三维”发力,激活关爱帮扶“动力源”。凝聚“网格+志愿者”合力。由乡镇(街道)牵头,联动村(社区)两委、网格员、楼栋长、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以及下沉网格的社会治理力量,开展常态化的巡访,提升主动发现合力。如西夏区建立以镇(街)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为成员的主动发现队伍84支,利用“大数据+铁脚板”方式全面掌握特殊困难群众信息动态。激发“社工+资源”活力。发挥社工站、社工室、社会组织的资源链接、服务供给作用,为特殊困难群众链接社会慈善力量,实施圆梦“微心愿”,激活社会力量活力。如针对遭遇突发事件家庭的帮扶对象赵某,贺兰县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县慈善总会发动爱心企业慰问2次共10000元,民政局一次性发放临时救助50000元,给予“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救助10000元;村“两委”发动党员、村民、爱心人士等组织捐款9500元,镇村组织爱心企业捐款5000元;红十字会捐款2000元,武警部队捐赠4000元,这些帮扶措施有力缓解了该家庭的燃眉之急。挖掘“小组+个案”潜力。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精准化、个性化帮扶特殊困难群众调整心态、走出家门、享受生活,开展“量体裁衣”式服务,不断回应对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如针对特殊困难群众刘某的情况,社区鼓励引导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每月安排专业社会组织对其心理疏导2次,有效解决了他的心理健康和社区融入问题。
坚持“五助”融合,打好关爱帮扶“组合拳”。生活救助保障有力。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金等,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近36.3万元。医疗救助精准高效。加大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工作,协助做好特殊困难群众医保统筹和“一站式”救助。先后为3名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医疗保险减免,提供医疗救助金额2.7万元。住房救助应保尽保。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力度,通过适老化改造、廉租房等方式解决特殊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已为1户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发放租赁补贴4.3万元,改善了特殊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教育救助两抓两硬。对特殊困难家庭学生一手抓物质帮扶,一手抓心理健康,协助申请希望书桌及时雨项目、减免学费、申请助学金等帮扶。目前已资助特殊困难家庭学生5人次,资助金额2.3万元,开展心理辅导40余次,确保每一名特殊困难家庭学生都能身心健康接受良好教育。就业救助实效多元。对符合条件的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建立“两清”工作台账,精准开展“1311”就业服务,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4名特殊困难群众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