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坚持“三个到底”扎实推进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帮扶
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程实施以来,灵武市整合各方力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症下“药”、综合施“治”,推动关爱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包抓机制抓到底,压实责任强根基。严格落实自治区“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社区)”联系包抓机制,形成市领导包带、部门(单位)帮扶、乡镇(街道)领导包抓、村(社区)领导包干四级联动机制,将“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落到实处。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走访、驻村工作队常态摸排、社区网格员动态监测,形成“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及时帮扶”闭环管理。目前已完成两批8户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建立专项档案,将住房救助、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12类政策精准匹配到户。
联动发力兜到底,整合资源破难题。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建立民政、残联、团委、教育、住建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1+N”部门协同体系,统筹落实“十二项行动”,形成“政策衔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格局。去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6.24万元,落实帮扶措施65条,为4户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及居家托养服务,协同实施“助残暖冬行动”“圆梦护航保”等专项行动,发放辅助器具2套,打造“希望小屋”1间,免费体检5人,通过“政府+群团+企业+社工+志愿者”五方联动,累计开展关爱活动40场次。
会商机制落到底,精准施策提质效。实行“村社初判—乡镇审核—部门联审—市级会商”四级研判流程,建立特殊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专题召开联席会、会商会议3次,创新“政策落实+包抓帮扶+社会参与”解决路径。针对代生亮家庭,通过民政兜底救助、残联居家托养、团委心理疏导等13项措施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因病致困”难题;针对李慧艳家庭困境,通过会商整合民政救助、团委助学、企业捐赠等资源,打造“希望小屋”改善居住环境,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双提升,推动形成“精准识别、智能预警、多元帮扶”的长效工作格局。(中共灵武市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