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枷锁”立新风——吴忠市深入推进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整治工作
8月24日,盐池县适龄青年齐聚一堂,在倡导移风易俗的横幅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张彩礼单,曾几何时压弯了多少农民的脊梁?一场婚俗乱象,曾经绊住了多少乡村奔赴幸福的脚步?
吴忠市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行动作出有力回应。
如今,吴忠市适婚人员累计结婚3858对,其中已有2508对年轻人勇敢跳出“彩礼困局”,轻松步入婚姻殿堂,彩礼金额平均下降41%……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撕开口子”的决心、“揭开盖子”的勇气、“挖出根子”的毅力,更是一个地方为爱“减负”、为幸福“加码”的生动实践。
联动推动 让工作责任沉下去
8月25日,走进盐池县花马池镇佟记圈村,村委会公示栏里一张张《文明婚俗承诺书》尤为醒目。村党支部书记李晓飞介绍,村里党员率先签署承诺、报备婚讯,村民们也逐渐效仿。作为盐池县移风易俗的带头人,李晓飞的两个女儿均以“零彩礼”出嫁。“只有村干部以身作则,群众才会积极响应。”李晓飞说。
治理不能“一刀切”,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吴忠市将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视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一盘棋”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强化五级书记的治理责任,全面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具体执行中,吴忠市将存在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婚俗陋习较为突出的42个村确定为重点整治对象,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策略,“一村一策”精准施治。同时,组织干部和志愿者成立“新风宣讲团”,深入村庄,入户宣讲政策、分享案例。“我们把因高额彩礼导致返贫的典型案例制作成展板,让群众直观感受到‘面子’背后是‘沉重的包袱’。”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幸福加分,关键靠机制保障。我市建立了婚俗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协同发力,推出“新风礼堂”“集体婚典”等惠民项目,明确红白事标准,开展常态化督查,确保治理工作可持续并取得实效。
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主动做新风尚的“代言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万名农村党员签订承诺书,125名村干部报备本人或子女婚嫁事宜。此外,我市还依托市、县、乡三级党校阵地开展专题培训,让党员真正成为婚俗改革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要干部带好头、机制建得稳,文明婚俗就一定能蔚然成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治理工作持续深入,简约适度、文明和谐的婚俗新风,在我市乡村渐成气候。
新风拂面 让文明新风树起来
近日,青铜峡市青铜峡镇沃沙村的文化长廊格外热闹,“义务红娘”志愿服务队的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台上,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理论、讲实例,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台下,百余名群众听得入神,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这是我市以宣传引导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鲜活例证。
微电影《这时那时》聚焦于嫂子、小姑子及母亲三位女性角色,深刻揭示了高额彩礼对家庭关系的扭曲和女性权益的束缚。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邃的内涵,引发观众对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的深度思考。这部原创短视频通过对比传统高额彩礼与新时代婚嫁新风,点击量突破千万次,相继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我市还创新采用“微传播+大宣讲”模式,线上征集展播58部主题微视频,《佟记圈村省下彩礼开个小店》等案例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累计获得6万多次点赞和转发。线下组建县、乡、村三级宣讲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4091场宣讲活动。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朝阳村,马文平家的“零彩礼”故事已成为美谈。2022年,马文平女儿出嫁时主动提出不要彩礼,用这笔钱支持小两口开起了社区超市。“现在超市每月净赚5000多元,比要彩礼实在多了。”马文平说。
我市注重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群众,已培育评选1200多户移风易俗典型家庭。首批143户“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组成宣讲团,通过“家风故事会”“婆婆妈妈座谈会”等形式,讲述自家婚嫁故事。红寺堡区柳泉乡沙泉村村民刘晓燕深有感触:“原来不要彩礼也能把婚事办得风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如让娃娃们轻装上阵,好好奋斗,不用把彩礼看得那么重……”连日来,盐池县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兰花姐姐”开启“串门子”行动,通过入户宣传,向群众中倡导拒绝高额彩礼、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婚俗,倡树文明新风尚。“我们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帮他们算经济账、感情账。”盐池县妇联主席陈淑萍说。
我市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市妇联组建84支“义务红娘”志愿服务队,创新“妮好”家事协调工作室等机制,传递婚事新办观念,“兰花姐姐串门子”典型经验被新华网、《宁夏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团市委聚焦青年群体,举办主题宣讲活动325场次。青年创作大赛涌现出30余部优秀作品。团市委副书记孙世瑞表示:“让年轻人去影响年轻人,效果很好。”
如今在我市,彩礼从“拼面子”到“ 比文明”,婚宴从“讲排场”到“求温馨”,移风易俗的种子正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喜事减负 让依规治理动起来
8月24日,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村媒婆李玉花骑着电动三轮车,赶着去邻村说媒。车斗里放的不是礼盒和聘金,而是一本红册子——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现在说媒,先‘约’后媒。”她笑着说。
就在两年前,李玉花说媒成功率虽高,却总带着愁容。“彩礼动不动十几万,男方家里欠债,小两口一结婚就闹矛盾。”
自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以来,转变已经开始。全市499个村陆续修订村规民约,清晰划出彩礼、礼金、婚宴“三条线”。
李玉花被吸纳进村上的红白理事会,她拿出那本被翻旧了村规民约,指着其中一行念道:“咱们现在说媒,先谈村规再牵线。”令她惊喜的是,大多数人家反而都松了口气。“有了规矩,反而好开口了,谁也不攀比、不丢面。”今年以来,经她撮合的7对新人,彩礼都控制在了标准以内。
8月14日下午,盐池县花马池镇南苑社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盐池县司法局借助“送戏下乡”活动带来的旺盛人气,组织“三官一师一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抵制高额彩礼宣传活动,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活动中,“三官一师一员”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讲解高额彩礼带来的危害。社区居民王晓念说:“以前觉得彩礼多才有面子,现在听了讲解明白了高额彩礼害人不浅。这样的宣传活动太有意义了,让我们知道了文明婚嫁的重要性。”
“开启法治盲盒,参与答题有奖活动,争做学法守法公民”——随着小喇叭的吆喝声,吸引众多群众有序排队参与。近日,甘肃安万秦腔剧团在红寺堡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秦腔惠民演出。红寺堡区司法局抓住这一时机,将普法活动搬进演出现场,设置法律服务驿站,为群众献上轻松愉悦的学法互动体验。
这是我市深化法治保障、践行“塞上枫桥经验”的具体举措。我市组织1360名“三官一师一员”下沉基层,开展以案释法、专题讲座,发布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45篇,广泛宣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100余次,妥善化解婚恋家庭矛盾纠纷2510起,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咨询188人次,严厉打击婚恋违法行为,受理涉及彩礼案件29件,为群众挽回了彩礼损失。
更细腻的变化发生在文化“土壤”中。我市坚持文化惠民,融合“文艺演出+示范宣讲+互动问答”等多重元素,编创《喜事新办幸福长》等原创主题节目,开展文艺展演1667场。深化石炭沟村婚俗改革试点,聚焦七夕等特殊节点,举办集体婚礼17场次,覆盖新人287对,营造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风。“不再为彩礼发愁,结得起婚、成得了家,日子更有奔头。”红寺堡区新民街道的新婚青年刘志伟说。
婚俗改革不再是一纸公文,已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如今,走在乡村路上,宣传栏里贴着村规民约,广播里讲着婚嫁新风,新人笑容里多了从容。
幸福升温 群众生活富起来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豪华的排场,更没有令人咂舌的高额彩礼,有的只是胸前的大红花、洋溢的幸福笑容和乡亲们祝福的掌声。今年年初,青铜峡市峡口镇青年马强和马瑞的婚礼现场格外清新温馨。他们选择“零彩礼”结婚,峡口镇为他们送上了3000元的新婚红包。“感情不能用金钱衡量,这样的婚礼简单而有意义。”马瑞说。
今年7月,同心县石狮开发区麻圪塔村为“零彩礼”“低彩礼”家庭发放了家风家训牌匾和女性健康保险,保险最高保额达5万元。据了解,本次礼遇活动在同心县12个乡镇(开发区)同步开展,共为91个家庭中符合条件的131名女性成员和186名“义务红娘”送上了礼遇关爱。
这是我市推进婚俗改革、抓实政策激励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我市以“零彩礼”“低彩礼”为切入点,打出表彰奖励、产业帮扶、健康关怀等“组合拳”,让婚俗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推动群众生活真正丰富起来。
我市将婚俗改革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分红、评星定级、招考加分等举措,实现激励与约束双向发力。截至目前,全市已为77户“零彩礼”“低彩礼”新婚家庭兑现奖金13.2万元;对落实有力的12个村优先评星晋级,对推进不力的4个村予以降星处理;还在社区工作者招录中,对6名符合条件者实行笔试加分。
我市整合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资源,精准投向践行新婚俗的家庭。533户新婚家庭优先获得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175万元;200余名适婚女青年接受专业就业指导;26位新婚女性获得创业贷款支持640万元;连续举办59场“春风行动”主题招聘活动,帮助1900多人实现就业。
健康关怀和民生服务持续加码。34户家庭获赠“爱妮保”健康保险和免费孕检服务;10户示范家庭受到表彰;1162名新婚夫妇及亲属办理免费公交卡;吴忠市利通区部分乡镇将集体经济年收益的10%用于奖励;红寺堡区推出代缴医保、积分超市兑换等礼遇;青铜峡市为新婚夫妇免费提供婚庆场地;盐池县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已有20余家美容养生店为181户家庭提供优惠服务;同心县则联合车企推出购车优惠5000元大礼包,助力新家庭“轻装上阵”……一系列贴心举措,让新婚俗有了更温暖的底色。
曾经,“彩礼负担”让不少家庭望婚兴叹;如今,在政策引导和风尚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为爱“减负”,让婚姻回归本真。婚俗之变,变的是观念,赢的是幸福。随着一条条激励政策落地、一项项婚俗改革推进,文明新婚俗正在我市蔚然成风。(记者 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