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意蕴
志愿服务是促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志愿服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志愿服务搭建政府与群众间的“连心桥”。在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群众往往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对某些问题的认知产生隔阂,依靠行政渠道的单方面输出不仅难以形成情感共鸣,甚至会阻滞相关工作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柔性沟通的有效载体,既能在信息传递方面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又能在情感联结方面拉近政府与群众间的距离。志愿者深入村(社区)开展服务活动时,不仅能收集群众诉求,而且能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解读政策信息,让政策内容从文件文本转变为生活话语。同时,志愿服务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收集的信息能够为政务工作者改进工作提供支撑,让群众声音从“零散的诉求”转化为“有效的参考”,有助于逐渐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认知偏差,为构建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构筑基础。
志愿服务丰富公共服务的“资源库”。现今,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元,政府提供的服务难以全面覆盖个性化场景。志愿服务既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填补服务供给缺口,还能在服务形式方面持续注入创新动能。例如,具备医护、教育、法律等专业领域技能的志愿者可以直接参与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儿童等群体提供定制化帮助。再者,面对较为小众、特殊的情况时,志愿者可以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服务,推出如“四点半课堂”“邻里互助日”等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以此填补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到的领域,让服务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供给,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着力打造多元精准的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成为社会矛盾的“疏解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邻里纠纷、环境整治、设施建设等矛盾容易因缺乏调解而不断累积,行政调解有时会面临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的困境。志愿服务作为具有中立条件的第三方力量能在矛盾初期起到“降温”作用,在矛盾化解过程中传递理解与包容的和谐理念。志愿者介入矛盾调解时,能够以平等沟通的姿态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理解其立场,继而引导矛盾双方换位思考,避免对立情绪因各说各理而被激化。此外,志愿者在“邻里节”“坝坝会”“小院议事厅”等活动中能够发挥辅助作用,共同搭建开放包容的沟通平台,使群众在提议与回应的良性互动中化解矛盾纠纷。志愿服务的“软介入”既降低了矛盾升级的风险,也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学会协商,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志愿服务化身减负增效的“调和剂”。基层是政策落地和各项工作推进的关键环节,但有限的行政力量在应对海量的民生琐事时易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志愿服务既能在事务性工作中承接部分任务,又能在引导群众中有效降低行政工作成本。比如,志愿者可以在政策宣传、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等基础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群众提供助老、义诊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志愿者还能以“身边人”的身份向群众解释政务流程,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案例讲解政务事宜,让政务服务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共治”,不断提升政务工作的运行效率,为基层减负增效提供有效支撑。
志愿服务传递价值选择的“正能量”。基层事务繁琐复杂,不能单靠政府力量。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在实务层面为社会治理赋能,还能在精神层面凝聚群众共识。一方面,志愿者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会不断增强幸福感和个人价值感;另一方面,除了志愿者外,服务对象和其他涉及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也会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感染,由此带动和发展一批“潜在志愿者”,从而助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张晓红 张华瑶 分别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