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三个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执行主体和直接承担者,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基层治理和社区工作者队伍正经历“双重转型”,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基层治理发生深刻转型。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利益格局多元化,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显著提升。同时,城市更新、人口老龄化、公共安全和数字化治理等议题交织叠加,使得社区承载的治理任务不断加重,这些都对社区工作者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成为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本身也在经历结构性转型。首先,从业人员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专业化特征。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底,全市共有5.1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6.7%。2024年底,社区工作者总数已达6.8万余人,平均年龄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接近96%,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占比提升至31.4%。其次,治理方式不断变化。社区工作者不再仅仅依赖经验和人情去处理事务,而是更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及专业方法的运用。再次,社会认同度也在逐渐增强。过去,社区工作者常被视为承担事务性、辅助性工作的群体。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是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最后,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通道也在逐步完善,这不仅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也强化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此背景下,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应当注重规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三个维度。
注重规范化,奠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规范化主要解决“入口”和“规则”问题,强调制度建设与管理边界。一是要严格规范招聘与选任机制,严把入口关,确保社区工作者具备必要的素质与能力。二是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强化工作纪律与职业操守。这既有助于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也能形成规范化的职业环境。三是要在工作流程与行为规范上建立相应标准。无论是居民诉求的受理,还是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清晰的制度边界,以减少随意性,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注重职业化,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职业化主要解决“身份”和“认同”问题,强调职业体系的健全。一是要推动职业规范建设,使社区工作者拥有明确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二是要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根据社区工作实际情况划分岗位类别,每类岗位依据岗位职责、社区工作年限、职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划分若干等级,岗位等级随着岗位晋升、社区工作年限增加、职业水平提高相应提升。三是要培育职业共同体意识,建立社区工作者协会等组织,形成经验交流与互助网络,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四是要通过表彰激励、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注重专业化,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建设。专业化主要解决“能力”和“素质”问题,强调知识技能与工作胜任力。部分地方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需求。因此,加强能力建设成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要建立能力评价标准,明确社区工作者在不同岗位和职级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招录与选拔提供依据。二是要完善培训体系,开发针对基层治理的课程与培训模式,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能力提升机制。三是要健全考核与晋升机制,探索基于能力表现的考核办法,并与晋升通道相结合,激励社区工作者持续成长。四是要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成为持证人员,提高治理和服务能力。
(作者唐有财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