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理论视野
首页 理论视野

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贺志亮: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稿件来源:《秘书工作》2025年第8期 发布时间: 2025-09-08 09: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治理、怎样加强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生动实践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阐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鲜明提出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强调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要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鲜明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鲜明提出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鲜明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鲜明提出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科学的理论架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从理论维度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的新境界。从历史维度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我国古代治理的历史经验,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治理之道,既继承和发扬承平盛世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汲取和警醒衰败乱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从实践维度看,是对百年大党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社会治理的实践和经验,指导推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为创造“两大奇迹”提供坚实支撑。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畅通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泛参与者;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社会治理考评体系,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时代特征,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加强技术支撑,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突出“治”,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又突出“防”,牢牢把握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主动权、主导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也抓好落地执行,因地制宜、落细落实既厘清职责边界,也加强协作联动,构建高效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既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经验,又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展示良好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做好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社会流动性复杂性增强,迫切需要加强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极大改变了社会分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就业群体达8400万人需要进一步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创新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把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我国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流意识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凝聚社会共识,汇聚正能量,引导社会群体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扩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日益增强,迫切需要及时稳妥解决群众的关切和诉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仅期盼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既有共同期盼,又有各自的急难愁盼问题,需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多种风险相互交织,迫切需要有效防范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需要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化解,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有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奋力谱写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着眼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汇聚各方资源力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防范社会风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强党的领导,把社会群体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要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各层级,把党的工作覆盖到所有个体、家庭、群体、社区,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会组织等,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广泛凝聚社会治理力量。

  优化服务管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一方面,解决共性需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着力解决养老、医疗、生育、抚幼、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个体需求,保障群众合理诉求有人办、办得好。做好接诉即办工作,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做好人民信访工作,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

  扩大有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夯实自治基础,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强化法治保障,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注重德治引领,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弘扬崇德向善精神。坚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主导、各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坚持引导各方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强党建引领,抓好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乡镇(街道)的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能力,有效连接上级职能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促进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抓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贯彻,加强规范化建设。抓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优配齐带头人队伍。抓好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服务群众。

  防范化解风险,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从服务出发,重点抓柔性化解、抓事前预见引导,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运用大数据优势,主动排查发现、及时就地解决问题隐患。强化正能量推送,严厉打击网络谣言,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作者贺志亮系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