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理论视野
首页 理论视野

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提质升级的有效路径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发布时间: 2025-07-18 15:39

  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要立足城乡基层,探索有机嵌入基层治理的路径模式,完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协作机制,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以共建推进共治,以共治促进共享,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质效。

  社区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既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遵循,也指明了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提质升级的具体路径。

       党建引领,把稳发展方向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将志愿服务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党建带动、服务联动、群众互动”的工作格局。第一,要强化组织覆盖。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志愿服务网络。第二,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员+志愿者”联动机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第三,志愿服务应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议事协商,推动志愿服务从“单向服务”向“共建共商”转变。比如,可通过设立“志愿服务议事厅”等协商平台,定期将接诉即办中的高频诉求、共性需求转化为志愿服务项目,形成“诉求收集—分析研判—项目设计—志愿实施—效果评估”的完整链条。

       专业赋能,夯实服务根基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化支撑。当前,部分社区志愿服务仍停留在“简单劳动”层面,建立系统化的培训和支持体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第一,精准培训,强化实操技能。聚焦助老服务、青少年关爱、特殊群体帮扶等不同领域需求,邀请专业人员授课,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第二,全程指导,提升服务质量。由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骨干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指导团队,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志愿者提升服务技巧。同时,组织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志愿者互学互鉴。第三,科学评估,促进服务优化。定期收集服务对象反馈,评估项目成效,据此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确保志愿服务内容能够真正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汇聚多方力量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面对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资源分散等问题,应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多方协同机制,形成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的长效模式。要构建资源智能对接平台,有机整合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建立“需求采集—智能匹配—精准对接—服务实施”的全流程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地域性、区域性的“志愿服务联盟”,鼓励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加入,形成志愿服务合力。

       机制创新,激发参与活力

  志愿服务的提质升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当前,部分志愿服务和活动存在“一阵风”现象,后续应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打造、激励机制优化等方式,增强志愿服务的活力和持久性。在项目化运作方面,推行志愿服务项目制,围绕社区核心需求,如“助老关爱行动”“青少年成长计划”等设计主题化、系列化项目,提升服务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在品牌化建设方面,精心培育如“宝贝回家”“暖心灯”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增强服务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在激励机制方面,推行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依据服务时长与效果实施分级表彰;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体系,链接社区便民服务、合作商家优惠等,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社区志愿服务的提质升级,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把准方向、专业赋能夯实根基、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机制创新激发活力,社区志愿服务将逐步成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为社区治理创新注入持久动力。(作者常成系吉林大学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