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石嘴山市工人街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民丰”实践

稿件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 2025-09-01 17:56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的巷道里。73岁的老党员杜祖铃和几个老伙计已穿戴整齐,沿着小区道路巡逻:弯腰拾起墙角的纸屑;驻足查看楼道的消防设施;顺手扶起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这些琐碎小事,他们都用心做好。“虽然我们年纪大了,但还想为街坊邻里多做点事!”杜祖铃的话语里透着一名老党员“退休不褪色”的赤诚担当。在工人街社区民丰党支部,像杜祖铃这样的党员共有55名。

  民丰党支部是工人街社区党委下设的两个支部之一。这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的社区,居住着2289户、5124人。作为大武口区首批廉租住房安置区,这里基层治理面临不少挑战。为此,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精准划分民丰、民乐两个党支部,通过差异化分工凝聚治理合力,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民丰党支部党员文化程度较高,就让他们挑起重担,搞‘微宣讲’、办‘板凳会’、送学上门;民乐党支部老党员较多,便发挥他们熟悉民情的优势,当楼道志愿者、做邻里小帮手。”工人街社区党委书记倪艳红对这样的分工颇有心得。民丰党支部选优配强班子,搭建起党员发挥作用的常态化平台,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身份、当先锋。近年来,该支部围绕“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服务暖心、文化润心、团结同心”的思路,持续强化自身建设,已成为推动社区发展、服务居民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员王爱云家的院门口,经常围坐一群街坊——这里自发形成的“板凳会”,已成为畅通民意、凝聚共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我家在路边,街坊遛弯路过就坐下聊聊,一来二去成了习惯。”王爱云笑着说,“政策宣传这样坐着听,听得懂、记得牢;家里有矛盾、邻里有摩擦,来这里唠一唠,说开了都是小事。”依托“板凳会”“庭院课堂”等载体,民丰党支部定期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微宣讲”,“草根”宣讲员用拉家常的方式,把理论送到群众“家门口”。

  “思想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凝聚。”民丰党支部书记赵玉娜说。为筑牢思想根基,该支部针对不同党员特点打出组合拳:为流动党员打造“云端助学”平台,让在外务工的党员随时学;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上门送学”,年轻党员结对上门,把党章党规、惠民政策念给他们听。每逢重大节日,红色观影、主题党日等活动如期开展,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年轻党员在革命故事中补足精神之钙,红色基因在一次次活动中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民丰党支部健全激励关怀机制,逢年过节走访高龄、困难党员,让大家时刻感受组织的温暖;“三会一课”扎实开展,“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党务、财务全公开,民主决策的透明度换来了居民的真心信赖。

  支部的“微行动”,总能精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发挥资源优势参与民主议事,今年以来,已协商解决文涛巷446号楼污水管道堵塞、荣馨园垃圾清运等6件民生实事;联合“微调解”志愿服务队、“好八连”党员志愿巡逻队,深化“警社联动”,成功化解家庭矛盾、物业纠纷34起,群众满意率超95%;创新开展“近邻·Hui”项目系列活动,联合8家联建单位及在职党员开展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30余场次,让多元力量共绘治理“同心圆”。

  让困难群体过上好日子,是支部党员的心头事。社区创业街里,非遗文创制作、手工半成品加工摊位前总是很热闹——这是支部携手商企打造的就业平台,已带动40余名残疾人、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幸福生活。

  “我们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让支部‘微力量’持续发力。”赵玉娜的话语里满是干劲。在工人街社区,这支扎根基层的党支部正用一件件实事、一次次坚守,把为民服务的主旋律唱得愈发响亮,让居民的幸福底色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