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凤巢”请进来 打响“品牌”走出去——石嘴山市路家营村的破局之路
2018年,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路家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元,2024年跃升至110万元。
昔日因“淌水难”出了名的“矛盾村”,如今产业兴旺、人心凝聚,秘诀何在?
“我们敞开大门,引来一群能点‘土’成金的‘金凤凰’。”路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徐波一语道破“天机”。
盛夏七月,路家营村一片覆盖着白色防虫网的连片田地格外引人注目。走近细看,防虫网下并非常见的瓜菜地,而是经过人工授粉生长的黄瓜、西瓜制种田。数十名本村妇女小心翼翼地托起刚刚绽放的雄花,轻柔而均匀地对在雌花娇嫩的柱头上,动作娴熟精准。“这活讲究得很,从选花、取粉到授粉,时间窗口要掐得准,动作要轻、要快、要准。”村民王小芹一边忙碌一边说,“全靠这些防虫网隔绝了蜜蜂‘串门’。万一让它们把其他品种的花粉混进来,种子纯度达不到合同要求的99%,订单就黄了。”这片200亩高标准制种基地,是路家营村“引凤”的最新成果。
今年年初,制种商王文虎经引荐来到路家营村。他给出了每亩1000元的流转费,但条件却苛刻:制种西瓜忌重茬,合同仅签一年。习惯了长期稳定流转的村民犹豫了。为留住王文虎,徐波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算“经济账”:“自己种玉米,累一年也就落个七八百元。如果把土地流转给客商,每亩地流转费稳拿1000元,家门口打工一天还能挣120元,咋算都划算!”账算清了,行动就快了:40天,土地连片流转、滴灌管铺好、防虫网架起,160多名村民上了“岗”。这片地里孕育出来的高纯度种子将漂洋过海销往美国,年产值预计200万元。“家门口领工资,比过去养牛养羊省心,收入还稳当!”王小芹笑着说。
时光倒回五年前,路家营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地处平罗县与惠农区交界处,位居灌溉渠系最末端,“淌水难”是村民最头疼的事,纠纷频发,路家营村成了远近皆知的“矛盾村”“上访村”。“农民靠水吃饭,没水谈何发展?”村妇联主席李凤花说,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3万元。
转机从一股“活水”开始。2018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徐波上任后,首先解决的便是“淌水难”问题。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队队长连续奋战3天,挖掘了3公里沟渠,并多方筹资建设补水泵站。水来了,地润了,人心齐了。但徐波看得更远:“土里刨食,路越走越窄。要把土地变成‘聚宝盆’,必须引来能生金的企业!”
清流引来了,徐波开始“引凤”。山东客商刘书吉的枸杞加工厂率先扎根村里。“除了看中这里的枸杞品质好,更看中村‘两委’班子的服务好!”刘书吉感慨道。厂房扩建需要用地,村里协调腾挪;生产用电吃紧,新变压器火速到位;需要称重物,村集体专门投入14万元自建地磅免费供其使用。“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刘书吉说。如今,枸杞加工厂吸纳20余名路家营村妇女稳定务工,产品远销欧美。每年厂棚租赁费用6万元,村集体还入股60万元,年可获得分红6万元。
好口碑引来更多“金凤凰”。2022年,由返乡青年薛千联合其他3名返乡青年创办的宁夏华绿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路家营村落户,发展玉米芯深加工产业,每年支付10万元租金。薛千介绍说:“厂里现在长期聘用6名路家营村村民,旺季零工日薪140元。”2023年,生产工业吨袋的宁夏金舟纺织有限公司也慕名而来。与单纯收取租金不同,这家企业格外注重“授人以渔”。“师傅手把手教,我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每月收入6000元,比养牛稳当又省心!”曾经的养牛户杨建国在厂里学会了拉丝技术,满心欢喜。
不能满足于只当“房东”,2023年下半年,路家营村瞄准石磨面粉市场空白,成立了宁夏绿硒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富硒石磨面粉厂,注册“石咀子”商标,自己当起“老板”。村干部齐上阵,化身“负责人”“库管”。徐波走进直播间,热情地推介零添加、低温低速研磨的工艺特色。石磨面粉迅速打入本地生活超市、机关食堂,还亮相“宁夏精品中国行(北京站)”推介会。投产不到1年,线上线下销售总额达150万元,净利润35万元,成了村集体增收的新亮点。
“路家营村的‘翻身仗’,核心在于打破思维定式。”徐波总结道,“我们没有盲目扩耕,也没有死磕传统作物高产,而是打开思路,将土地、厂房、服务作为核心资本,千方百计引企、安企、强企。企业兴则产业旺,集体强则村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