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首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

移民社区的幸福密码:从“安居”到“乐业”的民生答卷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5-06 00:00

  清晨,惠农区育才路街道银河苑社区的综合市场里,50岁的移民马大姐麻利地将一筐筐新鲜蔬菜摆上摊位,笑着招呼顾客:“自家种的辣椒、西红柿,新鲜着咧!”十年前,她还住在山沟里,靠着几亩旱地勉强糊口。如今,她不仅住进了带暖气的楼房,还在银河苑市场里承包了摊位自主创业,月收入超过5000元。“谁能想到,咱移民户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她感慨道。

  银河苑社区是惠农区最大的劳务移民安置点,聚集了来自西吉、原州区的1391户搬迁群众。如何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社区书记心头的大事。“移民群众最怕‘住进新房子,过回老日子’。我们得让环境留住人,产业吸引人,思想改变人。”她说。

  从“忧居”到“优居”,安居工程暖民心

  走进银河苑社区,柏油路宽敞平整,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一应俱全,楼房间绿树成荫。

  “刚搬来时,好多老乡在绿化带种菜,垃圾随手扔。”社区干部王晓燕回忆着。为此,社区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5个资金3700余万元,改造地下管网、铺设透水砖、加装太阳能路灯,还组建“红马甲”“银河护卫队”等志愿服务队10个,带着居民认养绿植、评选“最美庭院”。

  “零工驿站+移民车间”,家门口蹚出致富路

  在社区北侧的“零工驿站”前,45岁的电工马志强手里拿着招工信息。“昨天给经开区企业装设备,挣了300块。”他展示手机里的“技能码”,上面清晰记录着他的电工证、安全培训记录。这个由社区联合就业创业部门、总工会打造的智慧平台,已汇集54家用工企业,发布岗位600余条,形成了“驿站+就业”特色服务品牌,为20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让打零工从“马路蹲”变成“刷数据”。

  如果说零工市场解决的是灵活就业,那么社区的“移民车间”则让留守妇女有了稳定收入。卷筒、卷边、压底、贴膜、压箍、封盖……36岁的张换换正在扶贫车间内制作包装桶。“计件工资,时间自由,每月能挣4000多,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现在生产各环节的活儿都会干,月工资也比刚进厂时涨了近千元,这样每天忙碌而充实的日子过得很有奔头。”张换换笑着说。

  “思想生根”工程,唤醒致富内生动力

  “政府给铺好了路,咱自己也得往前奔!”在社区“微创业大讲堂”上,“社区红人”“致富能人”李尚勤的分享引发阵阵掌声。2012年,作为第一批移民,李尚勤带着家人从西吉县沙沟乡搬迁至惠农区银河苑。2014年,成立了天勤银河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开启了劳务经纪人的生涯。他带领着移民群众接项目、干工程、谋出路,现在不光李尚勤家的日子好了,跟着他干活的移民群众日子也红火起来。

  针对部分移民“等靠要”思想,社区组织“看变化、话幸福”系列活动,带居民参观产业园、现代农业基地;开办“夜校”教授各类知识;设立“育善积分银行”,用参与公益换生活用品......点滴浸润中,居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小社区”转动“大民生”。如今的银河苑社区,幼儿园传出欢快儿歌,扶贫车间忙碌有序,创业街上飘来阵阵油香--。2024年,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1元,较刚搬迁来时增长3倍。更可喜的是,这里孵化的“移民家政”“塞上巧厨娘”等劳务品牌,已带动社区30人成功就业。

  “移民社区治理就像绣花,既要缝紧民生保障的针脚,也要绘就产业发展的图景。”街道办主任刘翠表示,社区将进一步创新升级“安居+乐业+铸魂”模式,计划近3年内实现移民收入再翻一番,让更多群众端稳就业“饭碗”,鼓起增收“腰包”,挺直精神“腰杆”。

  站在社区广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前,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新忠在空地处描绘着未来要筹建的冷链仓储物流中心:“今后这里要打造预制菜加工基地,到时候又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咱们移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